人工智能与人脑诗词对比

人工智能与人脑诗词对比
       
      生命的颜色
                 --小冰        
 

       你双颊上的道理

  是人们的爱情

  撒向天空的一个星

  变幻出生命的颜色

  我跟着人们跳跃的心

  太阳也不必再为我迟疑

  记录着生命的凭证

  像飞在天空没有羁绊的云

《午后》

三秋桂子满楼风,花气袭来西复东。

为辨余香深与浅,小斋坐到夕阳红。

《午后》

午后钟声过石桥,好风吹雨打芭蕉。

小窗睡起无人到,独倚阑干看晚潮。

《水乡即景》

秋思漾漾入帘栊,何处飘来不定风。

老妪静看船上客,间闻隔水唤髫童。

《水乡即景》

水乡山色远相连,回首江南二十年。

今日故园归未得,东风吹落钓鱼船。

《垂丝海棠》

闲饮东风意自娇,醉中轻折小蛮腰。

天然一抹胭脂色,何必香家着意调。

《垂丝海棠》

海棠花下一枝红,杨柳青青映晚风。

芳草池塘春水阔,夕阳烟树暮云空。

近日,记者邀请上海诗词学会诗词专家拿出数首作品与清华大学“九歌”同题PK,并由普通读者投票识别其中AI的作品。问卷共包含9组18首古诗,共有91位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参与答题。

从结果来看,大部分AI诗作都能被受访者准确识别,正确率最高的几组都超过70%。不过,这也意味着,AI诗作迷惑性十足,但没有一组的准确率能达到100%。错误率最高的一组,半数答题者无法正确分辨AI诗作。

从诗作内容来看,AI的确可以较好地解析出题目含义,并创作出一首格律准确、用词古雅、意思相对完整的作品,不少作品还有着不错的意境。如果不是创作和研究古诗的内行,乍一眼看,机器作品和真人作品的确难以区分。

以本文开头这三组作品为例:每组第一首均为诗词专家作品,作者分别为刘鲁宁、黄福海、邓婉莹,第二首则为AI作品。三组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58.23%、73.63%、71.43%

尽管每首诗看起来各有千秋,但有些读者在仔细阅读后,却发现了AI的破绽。在答题时,不少受访者都将词句的“意境”作为判断标准。诗人寓心境于形象之中,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最易打动人心。反观AI,不少由高频词堆砌出的诗句,容易缺乏一以贯之的情感。

AI和人“同台竞技”并不公平

其实,诗人们拿来和AI相比的,都是传统题目里中规中矩的作品,无一不是在“让”着机器。题目越简单、越传统,AI作诗越有优势。写《寒闺怨》,AI甚至可以在投票中险胜白居易。

从现阶段来看,让AI和人在作诗上“同台竞技”,其实并不算公平。

拼速度,自然拼不过AI。AI的强项还在于海量的知识库储存,“九歌”系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录入从唐朝到清朝数千名诗人的30多万首诗,这是正常人无法达到的学习和记诵能力。格律工整、用词古雅,的确让AI打败一大批普通人。但AI对古诗的“生搬硬套”在内行人眼中仍难以遁形。

在文学艺术领域,人们惊讶于AI技术的飞速发展。但另一方面,尽管AI作诗水平日渐精进,却并不像其他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。

AI作诗是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

从技术上来讲,AI作诗是自然语言处理(NLP,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)中的一个具体应用。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达观数据和乐言科技联合主办了《理解语言,拥抱智能》主题论坛,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同时联合达观数据联合推出AI新闻助手,该助手除了让文字工作者们在文章素材采集转写、自动摘要撰写、内容分类等方面体验人工智能的便捷外,还推出“趣味智能作诗”功能。输入四字短语,就可做出一首藏头诗绝句,而该功能的简介是,让文字工作者“在工作之余体验智能时代的文化乐趣”。

人类思想情感的微妙细腻处

电脑是难以解析的

真正的艺术关乎生命能力和活力的传递

这是人之为人的更重要的层面

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原创稿件。本文来源: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643742322194730892&wfr=spider&for=pc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